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评价改革 为教育强国建设激活力添动力
发布人:顾晴  发布时间:2024-10-10   浏览次数:184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,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,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,具有很强的政治性、思想性、指导性,为我们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。教育督导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上来。深入学习,提高政治站位。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、精神实质、实践要求,深度领悟教育的政治属性、人民属性、战略属性,准确把握教育强国“六大特质”、理解“五个重大关系”,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。对标谋划,强化使命担当。“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,事关教育强国成败。”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,聚焦“五大战略任务”落实,聚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把握中国特色本质要求,突出目标导向、问题导向、效果导向,坚持系统思维、破立并举、守正创新,谋划构建中国特色、分级负责、多元协同、世界先进的教育督导评价新体系,以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,护航教育高质量发展深改提质保底。

聚焦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重,调整重塑高等教育评估。一是以制度化评估支撑项目化评价,服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、科技自立自强“不限高”。面向中国特色“双一流”建设、卓越工程师培养、8年制医学教育试点等专项,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,坚持放权松绑与目标达成相统一、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、国内对标与国际比较相呼应,突出质量、特色、贡献综合评估价值取向,构建符合中国实际、利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进的高校评价标准;改进基础学科、新兴学科、交叉学科评价办法,探索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,加大国际比较研究,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;完善博士论文抽检办法,调整专业学位博士论文评价标准,扭转专业学位学术化倾向。二是以常态监测支撑专项评价,服务分类推进高校改革、扩大优质本科资源供给“有突破”。AI赋能教育评价改革,全覆盖、常态化开展学校、学科、专业发展变化监测和“画像”,强化预警功能,保障兜底达标,支撑专项评价,让评价结果裁量权“回归”政策制定、制度运行、资源分配、改革建设主体,分类服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、优化设置;改进对行业特色型高校评价办法,将就业状况纳入综合研判,支撑面向新质生产力人才供需适配机制建设,引导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不同领域、不同“赛道”发挥优势、追求卓越、办出特色,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,扩大优质本科资源供给。三是以行业用人评价支撑教育育人评价,服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、坚守职教办学基底“不动摇”。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分别开展评价,探索建立教育部门组织,行业部门牵头,行业组织、领军企业、产业聚集区域联合实施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,跳出教育评教育,促进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,以评价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,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支撑。

聚焦基础教育公平扩优之难,优化补缺基础教育监测。一是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。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,针对公平、规范、优质要求,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监测更加强调“五育”并举考查,突出对学生思想品德、身心健康监测,群众满意度调查。按照县域实施推动、市域示范带动、省域整体联动工作节奏,以点带面、因地制宜,在教育督导领域践行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,以省域、市域推进完成督导评估认定为引导,选树标杆样本,加快实现更大范围、更深程度、更具特色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,助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。二是填空补缺,构建高中阶段教育督导评估体系。坚持素质评价导向,开展科学素养、数字素养、身体素质、心理素质、品德修养、劳动素质、美育修养等素质素养质量监测,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。分类研制特色高中、综合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,服务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。

聚焦教育治理能力建设之困,迭代升级教育督导体系。一是以教育督导数字化,促教育综合督政体系转型升级。以层层压实地方责任“压力传导督”、充分发挥督学作用“自下而上督”、突出大数据全面支撑“数字赋能督”的新思路,破解督政主体“谁来督”、督政职责“督什么”、督政机制“怎么督”的困惑,重构中国特色教育综合督政体系,督促指导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。二是以“督学之家”建设,打造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教育督导版。按照“抓两头、带中间”思路,加强国家督学队伍建设,通过“任务驱动”工作方式引导责任督学优化队伍结构、提升履职能力,实现国家、省、地市、县、责任督学五级督学体系职责明确、队伍统筹、机制联动。试点创建“督学之家”,充分发挥责任督学“就近、就便”“抓早、抓小”的优势,“一插到底”摸清基层底数,促进中小学校幼儿园规范管理,打造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教育督导版。

(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党支部书记、局长 范唯)

信息来源: 《中国教育报》2024年10月10日01版